顶级配资平台 汉武帝刘彻——大汉战狼,铁血与辉煌交织的帝国传奇
汉武帝刘彻(公元前156年—公元前87年),西汉第七位皇帝顶级配资平台,在位54年(公元前141年一公元前87年),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、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。
他继承“文景之治”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,一改旧制,放弃汉初黄老“无为”政治,提倡儒家学术,实行多欲进取政治,对内加强皇权,巩固统一。对外开疆拓土,宣扬国威,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。汉武帝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。其政治、军事、文化政策深刻塑造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格局。
一、少年天子:从胶东王到帝国继承人
1. 宫廷博弈中的储君之路
刘彻生于汉景帝前元元年(公元前156年),是汉景帝第十子,其母为王娡。据传王娡初怀刘彻时,曾梦见太阳入怀,汉景帝说这是个吉梦,是刘彻将来必然大福大贵的征兆。汉景帝前元四年(公元前153年)4岁的刘彻被封为胶东王,他的大哥刘荣被封为皇太子。
展开剩余94%刘荣的母亲栗姬因得罪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而失势。长公主刘嫖转而支持刘彻,将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彻,形成了政治联盟。长公主刘嫖颇有心计,在景帝一朝是个举足轻重的政界人物,能对弟弟景帝施加重要影响。在长公主的不断努力和王娡的精心谋划下,汉景帝于前元七年(公元前150年)废黜刘荣的太子之位,改立刘彻为太子。
2. 少年天子的雄心初显
后元三年(公元前141年),汉景帝去世,十六岁的刘彻登基,成为西汉的第七位皇帝。此时的汉帝国,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,国库充盈,“京师之钱累巨万,贯朽而不可校;太仓之粟陈陈相因,充溢露于外,至腐败不可食”。这为汉武帝后来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即位之初的刘彻并未掌握实权。当时朝政大权仍掌握在其祖母窦太皇太后手中,窦太皇太后崇尚黄老之学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对儒家思想持排斥态度。为了推行新政,刘彻任用赵绾、王臧等儒生,试图改革礼制,建立明堂,实行儒家化的政治体制,并计划举行封禅大典。
建元二年(公元前139年),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提议不要再让窦太皇太后干预国政。窦太皇太后大发雷霆,迫使汉武帝废除新的政治措施,罢免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,关押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,送走太中大夫申培。不久,赵绾和王臧在狱中被逼自杀。从此,汉武帝的新政措施中断。继任丞相许昌、御史大夫庄青翟、郎中令石建,他们是窦太皇太后的人。政权基本上操纵在窦太皇太后手中,汉武帝无可奈何,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。
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窦太皇太后病逝,二十二岁的刘彻才真正掌握国家大权。刘彻下令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,清除了窦太皇太后安插在朝内的所有亲信党羽,任命田蚡为丞相,韩安国为御史大夫。他开始全面推行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改革,开启了“汉武盛世”的辉煌时代。
二、制度革新:中央集权的强化之路
1. 推恩令与诸侯国的瓦解
汉初以来,诸侯王"跨州连郡,连城数十",严重威胁中央集权。汉景帝曾推行"削藩策",引发"七国之乱",虽平定叛乱,但诸侯王势力仍存。元朔二年(公元前127年)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,颁布“推恩令”,清除分封制。
推恩令规定,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,其余诸子皆可分得封地,列为侯国。这些新分封的侯国直接归郡县管辖,不再受诸侯王节制。这一措施名上是皇帝施以恩德,实际上剥夺了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,缩小了诸侯王的地盘,此后“大国不过十余城,小侯不过数十里”。推恩令分封的小侯国,只能“衣食租税”,不再享有政治上的特权。这样,使得很多有权有势的诸侯王国大大地削弱,再也无法对抗中央,中央集权空前加强。
2. 削弱相权,加强皇权
即位之初,年少的刘彻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。他深知汉初相权过重,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。于是,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削弱相权。过去丞相大多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,权力往往超过皇权。汉武帝对这种丞相分权的情况极为不满,他上任后开始逐步改变这种情况。刘彻创设内外朝制度:内朝以“中朝官”(尚书令、侍中等)组成,直接听命于皇帝,负责决策;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执行政务。通过提拔寒门士人如霍光、金日磾进入内朝,刘彻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手中。
汉武帝不仅削弱相权,还经常对丞相采取谴责、黜免、甚至处死。他频繁更换丞相,他在位期间前后有十三位丞相,其中病死四人,因罪免职四人,因罪自杀二人,处死三人。导致朝中大臣畏惧担任此职,彻底终结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。
3.设立刺史制度,加强地方监察
为打击地方豪强,汉武帝于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,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(州)每部(州)派刺史一人,主要职责是巡视地方,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,依据《六条问事》行使职权。刺史品级不高,但权力极大,可直接向皇帝奏报。这一制度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倾向,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。
4.察举制与征召制
在选官制度方面,汉武帝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为官的局面,推行察举制。察举制规定地方官员定期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、有才能的人,经过考核后授予官职。此举不仅为寒门子弟开辟上升通道,更构建起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官僚体系。元光元年(公元前135年),刘彻下诏郡国每岁举孝者、廉吏各一人,后合称孝廉,使察举成为定制,孝廉亦成为察举制的核心科目。
汉武帝在完善察举制的同时,还建立了征召制,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、隐居高士、学者名流。建元征召,有文学家枚乘、儒学大师申培等。此后汉武帝又在元光五年(公元前130年)征召通世务晓习道术者,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,派遣博士行天下征召君子隐士。汉武帝通过察举制与征召制网罗了大批人才,如董仲舒、东方朔、公孙弘、严助等。
三、开疆拓土:犯我强汉者,虽远必诛的铁血征程
汉武帝的时代,是一个铁血与荣耀交织的时代。刘彻最耀眼的功绩在军事领域,面对北方匈奴的持续威胁,刘彻一改汉初"和亲"的妥协政策,毅然决定发动全面反击。在位五十四年间,他发动了对匈奴、南越、闽越、西南夷、朝鲜、大宛等地的战争。开拓了东北和西北边疆,使今新疆、甘肃西部开始进入中国的版图,将汉帝国的疆域拓展了两倍之多,奠定了中华版图的基础。
1. 北击匈奴:终结百年边患的铁血之战
(1)帝国双璧:卫青与霍去病
汉武帝时期,涌现出两位杰出的军事天才——卫青和霍去病。他们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勇猛的作战风格,成为汉军对抗匈奴的中流砥柱。
卫青是汉武帝的姐夫,出身低微却因军事才能被重用。他治军严谨,英勇善战。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,他以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的壮志豪情名垂青史。霍去病在元朔六年(公元前123年)初次出征便建下战功,此后更是屡立奇功。
(2)战略转变:从防御到进攻
公元前133年,刘彻发动“马邑之谋”,设伏兵三十万于马邑(今山西朔州),诱击匈奴单于。虽因计谋泄露未能成功,却拉开了汉匈战争的序幕。此后,他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役:
河南之战(公元前127年):派将军卫青率军出云中,沿黄河西进,击败匈奴楼烦王、白羊王,收复河套地区(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),设置朔方郡、五原郡,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。河套地区水草丰美,成为汉军对抗匈奴的战略支点。
河西之战(公元前121年):派十九岁的霍去病率军万骑,两次西征匈奴。霍去病长途奔袭,“转战六日,过焉支山千有余里”,杀折兰王、卢侯王,俘获匈奴祭天金人,夺取河西走廊(今甘肃河西走廊)。汉王朝在此设置武威、酒泉、张掖、敦煌四郡,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。河西走廊的夺取,不仅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,更将汉帝国的势力延伸至中亚。
漠北之战(公元前119年):这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战役。刘彻派卫青、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,深入漠北(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)寻歼匈奴主力。卫青出定襄,北进千余里,与匈奴单于主力遭遇,激战至深夜,单于率数百骑突围逃遁;霍去病出代郡,长驱两千余里,“封狼居胥山,禅于姑衍,登临翰海”,兵锋直指贝加尔湖,大破匈奴左贤王部。经此一战,匈奴“远遁,而漠南无王庭”,实力大衰,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侵扰汉朝。
(3)战略成果:匈奴的衰落与汉朝的胜利
经过汉武帝连续数十年的打击,匈奴主力被迫远迁漠北,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侵扰汉朝边境。汉朝不仅收复了河套、河西等战略要地,还控制了阴山、燕山等天然屏障,大大改善了北方边防。匈奴内部因战败分裂,部分部落归附汉朝,进一步削弱了其实力。汉武帝的北击匈奴之战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击游牧民族的胜利,彻底扭转了汉匈力量对比。
卫青、霍去病等名将的崛起,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。霍去病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的誓言,卫青“臣幸得待罪行间,赖陛下神灵,军大捷,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”的谦逊,至今仍为后人传颂。
2. 开拓西域:丝绸之路的开通
汉武帝对西域的经营,始于对抗匈奴的战略需求。河西走廊夺取后,刘彻得知大月氏(西域游牧民族)与匈奴有仇,决定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。
建元元年(公元前138年),他派张骞出使西域。张骞率使团一百余人,从长安出发,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虏,扣留十年。他趁机学习匈奴语言,了解西域地理,后寻机逃脱,西行至大宛(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)、康居(今哈萨克斯坦南部),终于抵达大月氏。此时大月氏已安居乐业,不愿复仇,张骞只得返回,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,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。张骞出使西域十三年,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任务,却带回了西域各国的信息,开辟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,史称"凿空之旅"。
公元前119年,漠北之战后,张骞再次出使西域,联合乌孙(今伊犁河流域)对抗匈奴。此后,汉王朝与西域的往来日益频繁,丝绸之路正式形成。中国的丝绸、铁器、漆器经西域传至中亚、欧洲,西域的葡萄、苜蓿、石榴、胡桃等物产传入中原,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。
公元前104年,汉武帝因大宛(今费尔干纳盆地)拒绝提供汗血宝马,派遣李广利远征大宛。经过两次远征,汉军攻破大宛都城,获取汗血马,威震西域。此战标志着汉朝势力正式进入中亚地区。
公元前60年,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,管理西域事务,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。
张骞不仅是历史记录的从中国到达中亚的第一人,也是从中亚到达中国的第一人,他的路线也被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录了下来,从北道西行,从南道东返,这就是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地图的来源之一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记录。
汉武帝开拓西域的最大成果,是开通了丝绸之路。这条东起长安、西达罗马的贸易通道,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,还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。
3. 平定南方:百越之地纳入版图
在北击匈奴的同时,刘彻着手统一南方。秦末汉初,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岭南,建立南越国,自称"南越武帝"。汉初对南越采取羁縻政策,承认其独立地位。刘彻即位后,南越王赵兴请求"内属",但丞相吕嘉反对,发动叛乱,杀死赵兴及汉使者。公元前112年,刘彻派路博德、杨仆等率军十万,分四路进攻南越。公元前111年,汉军攻破番禺(今广州),俘获吕嘉,南越灭亡。汉王朝在南越故地设置南海、苍梧、郁林、合浦、交趾、九真、日南七郡,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版图。
在西南地区,刘彻派唐蒙出使夜郎(今贵州北部),说服夜郎侯归附汉朝,设置犍为郡;又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,招抚邛、笮等部族,设置十余县。经过多年经营,西南夷地区(今云南、贵州、四川西南部)正式纳入汉帝国版图,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。
4. 经略东北:卫氏朝鲜的灭亡与四郡的设立
汉武帝时期,汉朝的东北疆域也得到拓展。通过灭亡卫氏朝鲜,汉朝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纳入版图,设立乐浪、玄菟、真番、临屯四郡,巩固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。
卫氏朝鲜是西汉初年燕人卫满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政权。卫满臣服汉朝,但到了其孙卫右渠时期,却拒绝向汉朝朝贡,并阻挠周边小国与汉朝往来,甚至杀害汉朝使者。汉武帝决定对其用兵。
公元前109年,汉武帝派遣荀彘、杨仆率水陆两军进攻朝鲜。汉军虽一度受挫,但公元前108年,朝鲜内部发生内乱,大臣杀死卫右渠投降汉朝。汉军占领朝鲜全境,设立乐浪、玄菟、真番、临屯四郡(史称“汉四郡”),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汉朝版图。
汉四郡的设立,标志着汉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正式确立。汉朝通过移民屯田、传播汉文化等方式,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,为后世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奠定了历史基础。
至武帝末年,汉帝国疆域达600万平方公里,东抵日本海,南包南海,西至葱岭,北达阴山,成为当时世界最庞大的帝国之一。
四、文化革新:儒家帝国的诞生
汉初六、七十年间,以“清静无为”为特点的黄老之说盛行全国,这对安定政局、约法省禁、休养生息、发展生产都起了有益的作用。但由于无为、放任,却给诸侯王和富贾豪强以扩张势力、为非作恶的机会,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,激化了阶级矛盾。
到汉武帝继位,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,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,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,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。汉武帝需要有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“无为”思想,而儒家学说恰恰适应了这种要求,它博大精深,具有包含政治、哲学、教育、文学、伦理各方面内容丰富、包罗万象的特点,它以“仁政”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,使它便于被统治阶级全面利用,尤其在升平时代以控制人民,更有适应性。
董仲舒应运而出,适应时代的要求,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成为这一时期新儒家的代表。他在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《举贤良对策》中提出“天人感应”“大一统”“独尊儒术”三大主张。他认为“天子受命于天,天下受命于天子”,将皇权神圣化;主张“诸不在六艺之科、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”,为思想统一提供理论依据。
董仲舒的这些主张,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,为汉武帝集权中央,统一思想,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,而且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,汉武帝实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是很自然的。
汉武帝为独尊儒术,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,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。元朔五年(公元前124年),汉武帝接受董钟舒的建议,兴办太学。太学完全用儒家五经(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)为课程,教师骋请儒学博士担任,太学生数逐年增加,到西汉末已有10000人。这些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,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。
除此之外,汉武帝还号召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。这样,儒学成为士人进身阶梯,把教育体制与用人制度和统一思想协调起来,天下士人为进入仕途,纷纷统一到儒家思想中来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表面上推崇儒家仁政,但刘彻在实际统治中广泛运用法家手段。他对大臣严刑峻法,动辄诛杀;对百姓则宣扬仁义道德,体现“外儒内法”或“儒表法里”的治理特点。汉学家普遍认为,汉武帝时期的统治体制是以儒为主、以法为辅的混合型政体。
此外,刘彻并未完全排斥其他思想流派。例如,夏侯始昌兼通儒家与阴阳家,主父偃出身纵横家,汲黯、司马谈、司马迁等人则推崇黄老之学。这说明“独尊儒术”更多是一种政治导向,而非彻底的思想禁锢。
五、经济改革:国家垄断与资源整合
1. 盐铁官营与财政革命
经济上,他实行盐铁官营、均输平准,充实国库。对外战争与国内建设需要巨额财力,而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已逐渐消耗。刘彻采纳桑弘羊等人的建议,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:将盐、铁、酒等重要资源收归国家专营,私人不得经营;“均输法”(政府采购物资平抑物价)与“平准法”(建立全国物资调配系统),构建起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体系。这一制度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,保障人民的生活。
2. 货币改革与金融统一
针对文帝时期“钱多轻物贵”的乱象,刘彻于公元前118年废除三铢钱,铸行五铢钱(重五铢,直径2.5厘米)。五铢钱形制规范、铸造精良,成为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(直至唐武德四年废止)。通过“上林三官”专铸五铢钱,刘彻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与稳定,为帝国经济奠定基础。
3. 算缗告缗与财富再分配
为打击商人隐匿财产,刘彻于公元前114年颁布《算缗令》:商人须申报财产并缴纳税钱(缗钱),隐瞒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财产。同时鼓励百姓告发(告缗),奖励告发者没收财产的一半。此令导致中产以上商人几乎破产,政府没收财物以亿计,虽引发“商贾中产以上大率破”的批评,却极大充实了国库。
六、晚年危机:巫蛊之祸与轮台罪己的帝王反思
汉武帝的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,加上其晚年迷信方术,追求长生不老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导致社会矛盾激化。
1. 巫蛊之祸
巫蛊是古代巫术的一种,认为用桐木做成偶人,埋于地下,诅咒他人,可使其遭灾。刘彻晚年多病,怀疑有人用巫蛊之术诅咒他。征和二年(公元前91年),他任命酷吏江充为使者,调查巫蛊案。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,趁机诬陷太子宫中埋有桐木人。太子刘据为人仁厚,素与刘彻的“严刑峻法”政策不合,此时又无法向父亲辩白,被迫起兵诛杀江充。刘彻大怒,派兵镇压太子,太子兵败逃亡,后在湖县(今河南灵宝)自缢身亡,卫皇后也自杀。这场动乱中,数万人牵连被杀,长安城血流成河,史称“巫蛊之祸”。
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最大的悲剧。太子刘据是卫皇后所生,七岁被立为太子,性格“仁恕温谨”,深得百姓爱戴。刘彻曾对太子寄予厚望,但随着年龄增长,他逐渐认为太子“仁弱”,“类己”不如自己,父子关系出现裂痕。江充利用了刘彻的多疑与太子的恐惧,最终酿成惨剧。事后,刘彻逐渐明白太子是被冤枉的,“族灭江充家”,修建“思子宫”寄托哀思,但逝者已矣,无法挽回。这场悲剧,不仅让刘彻失去了继承人,更让汉帝国的统治根基受到严重动摇。
2.轮台诏与政策转向
巫蛊之祸后,刘彻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。他意识到,连年征战、严刑峻法、奢侈浪费,已使“海内虚耗,户口减半,百姓力耕不足粮饷,女子纺绩不足衣服”,社会矛盾尖锐。征和四年(公元前89年),桑弘羊建议派兵屯田轮台(今新疆轮台),以保障丝绸之路畅通,刘彻却下《轮台罪己诏》,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:“朕即位以来,所为狂悖,使天下愁苦,不可追悔。今务在禁苛暴,力本农,修马复令,以补缺,毋乏武备而已。”
《轮台罪己诏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“罪己诏”,标志着刘彻政策的根本性转变。他停止对外征伐,转向休养生息;下令禁苛暴、恤百姓,鼓励农耕;不再追求长生不老,专注于恢复国力。这份诏书,展现了刘彻作为帝王的勇气与担当,也为"昭宣中兴"的到来奠定了基础。晚年的他,将目光从开疆拓土转向内部治理,试图弥补自己给百姓带来的创伤。
3.托孤霍光,帝国未来的安排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刘彻开始安排后事。他深知少子刘弗陵(即汉昭帝)年幼,需要忠臣辅佐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,金日磾为车骑将军,上官桀为左将军,桑弘羊为御史大夫,嘱咐他们同心协力辅佐皇太子,确保自己身后政局的平稳过渡。四人作为托孤大臣。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,为人"沉静详审",长期担任奉车都尉,深得刘彻信任;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太子,归降汉朝后忠诚勤勉,成为刘彻的近臣;上官桀、桑弘羊则是功臣宿将。刘彻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好自杀于云阳宫,以免太后干政,出现吕后干政的事件。
公元前87年,刘彻在五柞宫去世,享年七十岁。他死后,被谥为"孝武皇帝",庙号"世宗",葬于茂陵(今陕西兴平)。其陵东北有霍去病、卫青墓,东南有霍光墓。
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,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,版图得到极大拓展,国家实力空前强大。他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,巩固了封建统治;军事征伐开疆拓土,威震四海;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家机器的运转;文化繁荣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尽管晚年有过失,但他的功绩足以让他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之列。
汉武帝所开创的 “汉武盛世”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发展高峰,对后世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“汉家制度”、“儒学国家”、“丝绸之路”等遗产顶级配资平台,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。
发布于:河南省广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股票配资论坛网站 沈阳开通免费直通车!
- 下一篇:没有了